当前位置:


扎根二十载 水果更香浓
来源:http://hnrb.hinews.cn/h5/html5/2019-08/15/content_2_9.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 作者:海南日报 张慧宁 | 发布时间: 2019-08-15 | 429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年,在海南建立了2.5万亩41个热带水果基地,是海南最大的香蕉种植企业和中国最大的金钻凤梨基地;2015年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海南首家在全国资本市场上市的农业种植企业、中国资本市场热带水果第一股;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探索出新的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天地人”扶贫模式……

  对此,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咏梅近日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初投身做农业,完全是个偶然。但干一行爱一行,自己认准的事情,就会埋头苦干不动摇,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坚持,终究会有一番成果。

  香蕉起家

  埋头苦干做大种植基地

  曾留学新西兰的徐咏梅,回国之后一直在做外贸生意。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丈夫接手了位于临高县美台村的一个面积为50亩的龙眼种植基地。“当时路难行,还是坐拖拉机才进到了这个基地。”徐咏梅回忆说。

  徐咏梅说,自己当时完全不懂农业,基地开始每年都要亏损20万元左右,她一边做一边学,听人家说种香蕉投入少产出快,就决定种香蕉,可是完全没有想到农业是那么“烧钱”。

  “打井拉电建工人房,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徐咏梅说,把自己做外贸赚的钱全部砸进去还不够,香蕉基地发展到400亩时,她不得不把自己的爱车卖了以维持运转。

  “我骑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摩托车。”她回忆说,一开始基地没有喷灌设施,有一年“五一”,她借了消防管自己上阵给香蕉浇水,“那时我们打趣说,这才是真正的劳动节啊!”她笑着说。

  正是依靠辛苦努力,徐咏梅一点点地将香蕉基地“滚大起来”,并成立了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而风灾和谣言,让徐咏梅品尝到了农业风险带来的苦涩滋味。无情的台风,曾让香蕉基地损失了数千万元;关于“蕉癌”的流言,也一度让香蕉的收购价低至8分钱一斤,“亏得一塌糊涂。”

  但这些都没有将徐咏梅打倒。坚定的信念、企业良好的信誉,让她得以撑了下来。

  科技注入

  立志做百年老店

  做农业,徐咏梅全身心投入,完全忘了当初做外贸当“白领”的样子。

  徐咏梅说,有一次弟弟从外地飞来看她,自己穿着条大短裤,踩着带泥的拖鞋,就从基地赶到机场接弟弟。可是弟弟看到她,却径直往前走了。

  “姐,你做农业可以,但不能把自己变成这个样子。”徐咏梅说,弟弟的这句话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着灰头土脸的自己,就在想,做农业是为了什么?

  “只有把科技注入农业企业里,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农业才有奔头!”这是徐咏梅思考的结果,也成了她努力的方向。

  企业执着于热带水果产业,坚定按照三年规划、五年发展战略进发。基地多了,管理更不易了。9年前,天地人公司自己研发了一套农业信息数据化管理系统,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规模化管理分布在全省8个市县的数十个农业基地。

  “这是农业生长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每个基地从备地、整地到收割等各个生产节点,每一天生产情况都一目了然,从采购到销售,全都是数据化呈现。”徐咏梅说。

  2015年,天地人公司登陆“新三板”,开始“二次创业”,决定调整香蕉独大的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向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等现代新型农业迈进。

  曾有人问徐咏梅为何要上市,家族企业自己挣钱自己花,何必找人来监管?

  “想做百年老店,健全的法人治理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上市,引进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好平台,可以吸引尖端人才,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徐咏梅坚信。

  产业扶贫

  开创“天地人”模式

  为加快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临高县党政领导登门拜访,与公司商讨产业精准扶贫的模式和方法,提出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作为投资款委托企业经营,企业支付收益分红。期限15年,平均每年10%的分红。

  “当时公司管理层反对意见很大,有的认为这样不计成本的给予分红,是完全不考虑公司的发展。”徐咏梅说。

  但徐咏梅还是坚决参与扶贫事业。截至2018年底,天地人公司采取委托运营模式,累计精准扶贫4883户2.17万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分红1645万元。

  经过摸索,到2019年,公司更探索出新的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天地人”扶贫模式,比如“专业合作社扶贫模式”和“产业联盟扶贫模式”,成为省扶贫龙头企业。

  为什么能在临高坚持20年做农业?徐咏梅一直坚持着一个朴素的念头——与当地百姓共发展。

  从最初建基地找本地工人施工,到发现村民缺少饮用水井,为村民打了20多口井,再到每建一个基地,就把附近的路修好,到后来建扶贫基地、扶贫学校,培训村民成产业工人……“在造福别人的同时,企业也得到了成长。”徐咏梅说。
    (本报临城8月14日电)
本文转载自海南日报(http://hnrb.hinews.cn/h5/html5/2019-08/15/content_2_9.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